目的,太急于利! 世有功,亦有利,功可在千秋,利见于一时。 植树千山,必出秀颖,蓄驹千骑,必有骏良。设臣不得学,如今不过眉山一狡徒耳,如何能得陛下之用? 苏轼因庆历中事否定各地建立学校的可能性,偏颇了。 介甫公将学校与科举直接关系起来,这同样也偏颇了。 学校的目的,不是要人人科举,变成人才,而是要普及教育,提高识字率,使人具备自学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