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到为止,重点突出一个水滴石穿,不论刘彻理或不理就不再提了,都绝不会往大了说。 如此他在那些太学儒生和贤良文学的心中和口中,可以留下一个敢与匡正时弊,为民请命的好名声。 而在刘彻这里,他也算是尽忠职守,又懂得见好就收。 还不至于受到厌恶,引来祸端。 可经过刘据这么一拱火,他瞬间就成了起了个坏头的罪魁祸首!